活动13

编辑:金丽娟 时间:2024-11-29 点击数:

王志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重点抓住以下两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金丽娟、朱玲:《梅兰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 《梅兰芳蓄须》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以下两点上:

1.梳理文章结构,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为了突破这两个教学重难点,我们设计了一个大问题: 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汪莉《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因为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版权所有 地址:太仓市沙溪镇苏家村60-1号  京ICP备1500028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