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心灵弹性 阳光润心成长——太仓市沙溪镇第三小学抗逆力专题教育宣传月倡议书
编辑:张静刚 时间:2023-09-25 点击数:
什么是“抗逆力”
抗逆力是个体在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和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良好的适应能力。它是一种能从困难中恢复过来的能力。抗逆力强的孩子,通常能够和除父母之外的成人,和关心他们的人产生强烈的社会支持联系和感情联系。对父母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教育方式,提升孩子的抗逆力,让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成为一个积极、自信、乐观、向上的人。
给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孩子在成长的旅途中难免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失败。在挫折面前,短暂的情绪低落甚至一蹶不振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负面情绪长期存在,就会使孩子无法用更好的状态面对之后的生活挑战,影响长远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培养孩子的“抗逆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强大守护者。
如何提升孩子的抗逆力,这里借鉴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提出的“ABC模型”。
A 接受
接受,即跟孩子坦诚地分享事实真相,鼓励孩子接纳现状,并提供温暖的陪伴。 赛丽格曼和他的团队研究发现,对于孩子来说,决定他们对世界感到乐观或悲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
1.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对各种时间的因果分析,如果父母是乐观的,孩子就会很乐观;如果父母是悲观的,孩子悲观的可能性就很大。
2.孩子听到的批评方式,如果孩子听到的是“你就是太笨了!”“你永远也学不会这个。”这种永久的、普遍的批评,那么孩子会慢慢变得悲观、无力。所以在批评孩子时,要选择一些暂时的、特定的、可以改变的言辞,比如:“你可能还需要再努力一些。”“如果你更认真写,我相信你能做好。”“你还缺少练习。如果你每天坚持练习半个小时,一个月后你就能在学校联欢会上表演了。”这些积极的话语,往往更能激发孩子的动力。
B 行为
行为,即用积极行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1.我们在表扬孩子时,要表扬一些后天可以改变的特性,如努力、用心等,以此让孩子明白,有天赋虽然好,但后天的努力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技能和天赋。
2.鼓励孩子乐观地面对失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偶然的失败,比如引导孩子思考:“这件事是什么?”“我要承担什么责任?”“我怎么做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家长把自己作为孩子在需要帮助时可以依赖的资源,而不是时刻拿着成绩的单一标尺衡量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 认知
认知,即怀抱积极的心理预期,通过感知当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从而设法改变现状。
1.鼓励孩子接纳这件事带给他的所有负面情绪。无论是焦虑、紧张、害怕,还是恐惧,当这些负面情绪不可避免地袭来时,都要告诉孩子不要逃避,也不要试图克制它们,接纳即可。
2.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无论这些负面情绪有多强烈,当你不再关注它们时,它们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这样能帮助孩子从负面情绪中慢慢摆脱出来。
3.制订计划。和孩子一起列出或想清楚那些是他能控制的(比如制订行动计划、优化目标方案等),哪些是他不能控制的(比如别人怎么想)。
4.立即行动。引导孩子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投入他能控制的部分,并且努力做好这些事。通过这种方式强化孩子的积极心态,激发战胜挫折的勇气。
总而言之,抗逆力其实就是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无法控制问题,但可以控制对问题的反应。就像列侬在一首歌中所唱的,“命运随时可能打乱你的人生”,但只要积极应对,我们对人生就有了更多控制权。